转载文件
当前位置: 首页>>文件资料>>转载文件>>正文

    “双高计划”的现在与未来——专访“双高计划”建设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黄达人

    2019年11月04日 11:52  点击:[]

    10月25日,全社会特别是高职战线企盼多年的重点建设项目——“双高计划”终于落地。它对于我国高职教育意味着什么?未来,高职学校又该如何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?对此,记者专访了“双高计划”建设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黄达人。

    对高职院校是“久旱逢甘露”

      记者:作为“双高计划”遴选工作的参与者,请您谈谈这个重点项目的落地,对于我国高职教育有着怎样的意义?

      黄达人:政策引领与基层实践同样重要。这段时间,我看到了高职学校的改革探索始终没有停息,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,但是高职教育往哪个方向发展,国家需要以项目引领的方式予以明确。此次“双高计划”出台,借鉴了高校“双一流”建设,在职业教育领域统一质量标准,在国家层面重点支持一批高水平院校和高水平专业群,中央财政给予支持,引导地方加强投入,以点带面,引领新一轮改革建设,将会进一步带动提高中国高职教育的整体水平。

      记者:对于高职院校来说,“双高计划”有着怎样的利好?

      黄达人:毫无疑问,“双高计划”对于高职学校的意义重大。对于普通高校而言,自20世纪80年代就有重点学科建设、“211”工程、“985”工程、“双一流”建设等一系列高强度重点建设项目的投入。但是对于高职学校来说,在此之前只有2006年由教育部、财政部联合实施的国家高职示范(骨干)校项目。从实施效果来看,该项目很好地拉动了地方对高职教育进行投入,调动了高职学校改革建设的动力,提升了一批高职学校的办学水平,提高了高职教育的社会影响力。

      在高职示范(骨干)校项目结束后,国家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没有新的专项投入,对于高职教育引导激励的力度在减弱。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已经无须多言,对此很多人也呼吁,要把它落实到行动上,除了实现生均拨款外,国家还要有与“双一流”建设相匹配的财政投入。此次“双高计划”落地,可以说是“久旱逢甘露”,既落实了《国家教育事业发展“十三五”规划》提出的“积极探索不同类型、不同层次高等学校的一流建设之路”的要求,也充分体现了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》中“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,具有同等重要地位”的重要设计。

      更值得注意的是,对于高职教育强有力的投入有利于高职学校立足定位、办出特色。一直以来,高职学校追求“升格”,与缺少强有力的资源投入是分不开的。回顾历史,示范(骨干)校建设期间,也是高职学校发展较为稳定的时期。此次“双高计划”在财政投入模式上有几个新的变化:一是长周期,五年的建设周期有利于持续跟踪办学质量和人才的培养质量。二是分阶段,通过设计中期和远期目标,持续建设到2035年,有利于引导学校树立较为长远的发展目标。三是大投入,每一年中央财政的奖补支持20亿元左右,其力度相当于示范校、骨干校一轮建设的投入。相信通过国家层面强有力的财政投入,将会引导高职学校立足办学定位、专注内涵发展、办出特色,真正实现“百花齐放”。

    更强调建设而非“身份”

      记者:“双高计划”的遴选工作有何特点?

        黄达人:“双高计划”的遴选体现了“扶优扶强”的原则,同时也兼顾了区域和产业布局。可以说,遴选标准突出质量和公平。在遴选标准的制定上强调以质量为先,突出就业率高、毕业生水平高、社会支持度高,注重校企结合好、实训开展好、“三教”质量好的高职学校和专业(群)。整个设计还特别看重地方对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响应程度。

      根据这些标准,遴选出来的学校和专业布局也比较合理。从学校布局看,公示的197所学校覆盖了29个省份,既体现了质量,也兼顾了均衡。从专业布局看,253个专业群覆盖高职19个专业大类中的18个,靠前的专业大类分别是装备制造大类、交通运输大类、电子信息大类、财经商贸大类、农林牧渔大类,既体现了全面,也兼顾了重点。

      同时,遴选过程突出客观性。专委会通过对遴选标准赋分的方式进行评审。在评审前,专委会召开全体会议,审议通过遴选指标和权重。遴选指标主要分为“专项”和“方案”两部分,既看过去,也看未来。“专项”部分为定量指标,由学校相关基础数据形成计分依据。“方案”为半定量指标,由专家对高职学校申报的建设方案进行打分,形成计分依据。在评审过程中,全体专家参与全部学校的打分,计算机全程记录评审过程、自动计分排序、形成遴选名单。指标赋分的评审方式更加注重过程的客观、公正,且此次列入遴选标准的标志性成果指标均是业界较为认可的。从遴选结果来看,与专家们印象中的好学校是比较吻合的。在入选的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中,我去过的大概有一半,与我以往对这些高职的印象也基本一致。

      此外,遴选更加强调建设而非“身份”。“双高计划”的遴选只是第一步,要实现“引领改革、支撑发展、中国特色、世界水平”,关键还在于建设。这也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征——“产教融合”。由于行业、产业和区域间的差异,高水平职业学校建设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,服务行业、产业和区域水平的高低,决定了高职学校的地位,这是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学校建设的特殊规律。在遴选过程中对学校建设方案的重视,也有基于此的考虑;未来在进行考核与评价时,也会对照建设方案,将建设过程与建设方案联系起来。

    高职学校值得考虑的三件事

      记者:参与“双高计划”的遴选工作,你有什么感受?

      黄达人:“双高计划”的遴选考验了方方面面的智慧,取得了广泛共识,可以说是比较科学合理的。如果说还有什么遗憾,我认为,均衡性的体现还是不够。高职学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体,与经济社会联系最紧密、服务产业发展最直接,在未来的建设中应该更多地重视行业平衡和地域平衡。

      一方面,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导向。此次之所以遴选出一批基础好、够水平、有特色的学校和与国家战略紧密相关的专业群率先发展,目的就是加强高职教育的政策引导。高职学校需要思考,如何建立面向某个具体行业或产业的综合创新平台,提高服务的能力。

      另一方面,重点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整体发展,这就需要在完善多元投入上下功夫。在坚持中央财政现行支持的政策框架下,继续呼吁中央财政加大支持力度,让更多的高水平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能够得到中央财政的支持引导,也可以尽量淡化评议成绩次序。同时,积极引导地方启动省域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建设,提高建设的覆盖面。

      记者:此项计划的落地,为高职学校指出了怎样的道路?

      黄达人:对于高职学校而言,也有三件事值得考虑:一是聚集有限资源,打造办学特色。二是随着《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》发布,在建设产教融合型城市、产教融合型行业、产教融合型企业过程中,高职学校要主动作为。三是建立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,高职学校还大有可为。

      可以说,“双高计划”目标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,只有整体发展了才能真正满足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需要。同样的,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,要想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,也一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强大,不同类型的高校都得到发展和壮大。

     (《光明日报》记者 晋浩天)